2025年初,一条来自中国西部的消息正规的配资炒股平台,迅速传遍全球能源圈。在新疆塔里木盆地1820米深的地下,中国地质队探明了一座万吨级砂岩型铀矿。
这个深度相当于五座上海中心大厦的高度叠起来,消息一出,全球核能市场都不淡定了。美国能源部内部更是气氛凝重,因为他们最担心的局面终于变成了现实。
要知道,目前美国核反应堆70%的燃料依赖进口,本土铀产量连维持一个航母编队都不够。而中国,凭借这一发现,彻底改写了“贫铀国”的标签,正式踏上铀矿大国之路。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在核能产业链上掌握了更大自主权,也让美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全球铀资源体系遭遇了沉重一击。
那么,中国是如何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腹地找到这座万吨级铀矿的?又凭什么在短短数年内,从被“卡脖子”的进口大国,变成可以输出技术和资源的新强国?这背后,究竟隐藏了怎样的“找矿密码”?美国又为何如此紧张不安?
这件事还要从三十年前说起。1995年,中国决定将铀矿勘查的战略重心从南方向北方转移。彼时,铀矿资源大多集中在南方的花岗岩地带,但这些矿藏储量有限、开采成本高,而且找矿效率低。
为了打破资源受限的局面,中国瞄准了北方的沉积盆地,尤其是适合地浸开采的砂岩型铀矿。地浸法不同于传统的爆破采矿,它就像“地下炼金术”,通过钻孔注液,把铀矿溶解后抽取出来,开采成本低、环境影响小。而且这种技术一旦成熟,就可以实现像远程操控一样的智能开采。
但北方盆地的地质条件复杂,尤其是塔里木盆地,被称为“探测禁区”。60%区域覆盖着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,地震波在这里很难传播,电磁探测也几乎无效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想找矿无异于大海捞针。
尽管如此,中国科学家没有放弃。他们花了几十年时间,反复梳理数据,终于发现一些被忽略的放射性异常点,就藏在常被认为“不可能成矿”的红层中。
这些红层代表了干燥、氧化的沉积环境,是传统理论里的“找铀禁区”。但中国科研团队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模型,认为只要具备深部铀气渗出和浅部氧化液渗入的双重作用,就有可能在“红层”中形成铀矿。
这个理论被称为“渗出-渗入复成因模型”,它打破了几十年来国际地质界对砂岩型铀矿的成矿规律认知。
2021年,一个三十多人的科研团队进驻塔里木,开始真正的攻坚。他们集成卫星遥感、航空物探、地面测量、深部钻探等“天-空-地-深”四位一体的三维探测体系,还首次引入人工智能建模分析,在56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精准锁定潜在靶区。
2024年初冬,终于传来好消息。在1820米深处,发现了一段厚达8米的工业级铀矿化层,这不仅是中国首次在塔里木腹地找到铀矿,更是全球砂岩型铀矿发现的最深记录。
这个发现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矿床。它打开了中国在荒漠深地寻找铀矿的新空间,也为全球其他复杂地貌地区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与此同时,另一边的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,也在2025年迎来爆炸性突破。这里发现了一座储量高达288万吨的超大型铀矿,彻底刷新了中国铀矿储量的天花板。
要知道,在2009年时,中国全国铀矿储量才只有不到20万吨,而现在,仅鄂尔多斯一个地方的发现,就超过了过去全国总量的10倍。
鄂尔多斯的成功也不是偶然。早在2013年,中国就在这里发现了大营铀矿,验证了“煤铀共探”的理论。这个理论认为,铀和煤常常“成兄弟”,煤田附近极可能藏有铀矿。因此,中国地质队在全国范围内调取煤田数据,重新筛选靶区。
这种“靠边借光”的策略大获成功。短短五年间,松辽、吐哈、二连等多个盆地纷纷找到了大型铀矿,新探明储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。技术上的突破也起了决定性作用。中国率先掌握了CO₂+O₂地浸技术,成为全球第二个拥有此技术的国家,开采效率高达99.9%,成本比传统方式低40%。
在新疆伊犁盆地,工人只需坐在指挥中心点点鼠标,就能完成千里之外的开采作业。原本尘土飞扬的矿区,如今种上了苹果树,变成“世外桃源”。
这些年,中国不仅在国内大规模勘探、开采,更在全球悄然布局。2019年,中核集团收购了纳米比亚的罗辛铀矿,这个曾濒临关闭的矿山,在中国技术加持下迅速“复活”,年产量突破2900吨,还延长了10年寿命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在当地雇佣了2000多名员工,并大量采购本地设备材料,不仅拉动了当地经济,还赢得了西方同行的尊敬。
如今的罗辛铀矿,不只是中国在海外的“资源仓库”,更是展示中国铀矿技术和模式的“旗舰店”。在此基础上,中国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链,从铀矿开采、转化、浓缩、燃料制造到反应堆建设,全链条实现国产化。
而美国呢?虽然曾是全球铀矿霸主,但目前70%的铀燃料依赖进口,2023年全美铀产量仅5万磅,只够一艘航母的燃料舱。更尴尬的是,美国至今无法自主生产高浓度浓缩铀(HALEU),而这种燃料是下一代反应堆的核心。
尽管美国政府拨款27亿美元重建铀产业链,但民间企业产能捉襟见肘,最大企业一年产量还不到140万磅,远不如中国一个中型铀矿。
更糟的是,美国连盟友都快拉不住了。加拿大因为关税问题一度摇摆,法国供应商抱怨美国“只下单不投资”,尼日尔等非洲国家则开始使用中国的设备与技术。
2025年,中国对美浓缩铀出口量骤降至12.4万公斤,交易额同比暴跌63%,这直接影响到美国数十座核电站的燃料供应。
而中国,早已不再是铀矿的“买家”,而是全球市场的新“卖家”。在上海铀现货交易平台上,2024年成交量已达200吨,虽然规模不如西方老牌交易所,但足以撬动欧美定价机制。
曾经,美国通过控制资源出口、技术标准、国际规则牢牢把握着全球核燃料市场的话语权。如今,中国用资源储量、技术能力、市场布局三把钥匙,正在悄然开启新的世界秩序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中国还在继续寻找突破。第三代地浸采铀技术已经在试验阶段,AI智能系统将控制每一口注液井和抽液井,采矿效率提升50%,环境影响降低80%。在二连盆地,全自动化绿色地浸铀矿已经投产,未来将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。
从最初的“711矿”手凿钢钎,到如今用AI指挥采矿,中国铀矿工业走过了70多年,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。
2025年,中国探明的铀矿储量已达280万吨,跃居世界第一。这个数字不只是“足够用上百年”的保障,更是中国在核能领域全面自主的底气。
这场没有硝烟的资源大战,中国已经悄然胜出。未来已来,美国的焦虑才刚刚开始。
信息来源:
首席科学家亲自答:我国在塔里木盆地发现全球最深砂岩工业铀矿化,意义有多大?找铀矿这件事到底有多难?
2025-07-21 11:09·中核集团
中国探测到万吨级铀矿,一举成为铀矿大国! ——建跃网视频
启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