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月23号那天深圳股票配资门户,美国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的英格尔斯造船厂挺热闹。
一艘编号DDG-135的驱逐舰正式铺了龙骨,这船不是别的,正是美军现在重点推的“阿利伯克”3型,还起了个名儿叫“科克伦”号。
美军给军舰起名总爱往功勋人物上靠,这“科克伦”是前参议员,还当了四十年海军老兵,用他的名字命名,既能纪念前人,也能给舰艇攒点“情怀分”,挺会玩的。
这船可不是孤军奋战,它是英格尔斯造船厂眼下在建的5艘“阿利伯克”3型之一。
说起这船厂,资历真不浅,从1988年第一艘“阿利伯克”级驱逐舰下水开始,这条生产线就没断过。
现在它还跟另一家美军主力舰造船厂联手,一起推进这几艘新舰的建造。
展开剩余82%美军这么着急批量造,背后其实有个大原因老的“提康德罗加”级巡洋舰要退役了,要是新驱逐舰跟不上,航母打击群的防空反导就得空窗,那风险可不小。
5艘驱逐舰同时造!美军为啥盯着英格尔斯船厂?
除了刚铺龙骨的DDG-135,还有DDG-128“泰德・史蒂文斯”号、DDG-129“耶利米・登顿”号这些兄弟舰在赶进度。
其中DDG-128最靠前,从9月底就开始海试了,要是测试都达标,很快就能交给美国海军。
本来想觉得一艘船海试不算啥,但后来发现这可是“阿利伯克”3型头一批要交付的,它的进度直接关系到后续舰艇的交付节奏,意义还真不一样。
英格尔斯船厂能被美军这么依赖,不是没道理的,查了下数据,它之前累计给美军交了超30艘“阿利伯克”级,造这系列的经验比谁都足。
而且这次和另一家船厂联手,也能避免单厂产能不够的问题,美军现在要的就是“稳”和“快”,毕竟未来五年计划退役10艘“提康德罗加”,新舰必须及时补上来,不然海上战力就得打折。
海试的地方也挺讲究,选在了“美洲湾”,也就是以前的墨西哥湾。
我一开始没太懂为啥选在这,后来想了想才明白这地方风浪小,测试时数据能更准离英格尔斯船厂近。
真要是发现设备有问题,拉回去改也方便,而且它是美军内海,闲杂船只进不来,核心技术参数就不怕被盯着,美军这点小心思还挺细。
海试重点测两样东西,AN/SPY-6(V)1雷达天线阵列和宙斯盾“基线-10”作战系统。
这雷达可不一般,探测距离能到1000公里以上,抗干扰能力比前代强不少,一次能追500个空中或水面目标。
“基线-10”系统更厉害,能跟航母、预警机实时共享数据,编队作战时反应速度能快一大截。
本来想觉得这些升级只是“常规操作”,但后来发现对防空反导来说,这些技术刚好戳中了美军的需求现在反导压力越来越大,雷达和系统跟不上,根本没法应对复杂情况。
雷达抗干扰强3倍!阿利伯克3型的升级藏在这些细节里
武器配置上,这船装了96个MK-41垂直发射单元,弹种算得上年内最全的。
有能拦中远程弹道导弹的标准-3BlockIIA,有防空的标准-6BlockIA,还有能打1600公里的“战斧”巡航导弹。
这配置就是“攻防一体”的典型,远的能反导,近的能防空,还能主动打击地面目标,美军想让它干的活,基本都覆盖到了。
舰体方面看着没大变化,跟之前的“阿利伯克”级长得差不多,但满载排水量从8000多吨涨到了9500多吨。
本来想觉得排水量涨了一千多吨不算多,但后来发现这重量全用在刀刃上了新雷达、新电子设备都占地方,弹药储备也比以前多,没这额外的重量,这些装备还真装不下,也没法稳定运行。
这也能看出美军的思路:不搞大改舰体的冒险操作,就在成熟平台上优化,既降低风险,又能保证性能,稳扎稳打。
说来说去,这“阿利伯克”3型对美军的意义,核心就是“接棒”,“提康德罗加”级巡洋舰服役这么多年,设备早就老化了,退役是早晚的事。
而这型舰是美国未来十年唯一能造的新型驱逐舰,只能靠它挑起航母打击群防空反导指挥的大梁。
毫无疑问,要是这型舰造得慢或者性能不达标,美军海上编队的“防护网”就得出现缺口,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。
对比其他国家的驱逐舰,比如咱们的055型,其实能看出不少差别。
055满载排水量1.2万吨,垂发单元112个,在吨位和火力数量上比“阿利伯克”3型有优势,但“阿利伯克”3型的雷达和协同作战能力,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。
美军走的是“稳妥升级”路线,不想像搞全新舰艇那样冒技术风险,毕竟他们需要的是短期内能稳定形成战力的装备,而不是“画大饼”的跨代产品。
如此看来,“阿利伯克”3型是美军现阶段的“最优解”既能填补“提康德罗加”退役后的空缺,又能靠成
熟平台控制成本和风险。
但未来十年海军格局变化快,其他国家的新型舰艇也在不断发展,它现在的优势能不能一直保持,还得再观察观察。
对美军来说深圳股票配资门户,这型舰是维持海上霸权的关键一步,但走得稳不稳,最终还得看后续的交付和实战表现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启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